“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承与法律保障”学术沙龙在北京举行

        2025年3月6日,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与北方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20世纪建筑遗产的传承与法律保障”学术沙龙,在北方工业大学广学楼报告厅举办。适逢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之际,该学术沙龙成为中国文物学会的专业委员会走进高校开展《文物保护法》普法宣讲的第一站。这场汇聚建筑、文物博物馆、教育等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不仅深入探讨了法治框架下文物与建筑遗产的保护路径,更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事件。

        此次学术沙龙围绕法治护航建筑遗产保护与遗产教育实践,积极呼应2025年3月1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正式施行。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段辉建在致辞中表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本周正式施行。我们在此探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法治保障,可谓正当时。以法为盾、以文筑魂,20世纪建筑遗产则是现当代历史的鲜活见证,既凝聚先辈的智慧与精神,也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在致辞中强调,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强化“保护第一”的理念,极大改善因法律模糊而导致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缺位等问题,确立并强化了“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先考古、后建设”制度,将为量大面广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在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15个构成要素之一“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现代建筑遗产。在“主旨演讲”环节,马国馨院士以“20世纪建筑遗产中的事件与建筑师”为题,围绕曾参与设计的“毛主席纪念堂”倾情介绍,揭示了建筑师在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的角色与贡献,引发全场阵阵掌声。

        陆琼以“《文物保护法》新修订新要求新治理”为主题,解读文物保护法修订有关情况、主要内容及法律施行相关要求。她表示,此次文物保护法修订,体现了新时代新要求,增加了特定种类文物保护规定,协调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文物保护职责,确立重要制度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加强价值挖掘阐释、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她强调,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应积极做好尊法、学法、普法、守法、用法、执法等工作。

        陈雄大师以“建筑之光——林克明旧居修缮活化及策展” 为题,分享了他对林克明先生旧居改造的深刻思考和创新探索,从外立面复原到室内功能性调整,充分体现了该活化项目在外观上“修旧如旧”与功能上“与时俱进”的双重特性。张宇大师以故宫博物院北院设计理念切入,在“传统与创新的设计融合”这一理念下突出“建筑基因”,强调故宫北院设计具备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共融。叶依谦执行总建筑师围绕“高校建筑更新设计实践”,分享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新社区设计建造的心路历程,重点介绍沙河校区从规划到单体设计的典型项目,尤其是以建筑的名义塑造了书院社区,彰显“有温度的教育”。

        在沙龙座谈环节,围绕“法治、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话题,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王新征、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金磊联合主持,十余位业界专家学者展开交流:一是行业建设需要加强法治护航;二是推进教育创新,需要培养遗产与法律保护专业人才;三是融合先进技术,提升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北方工业大学高度重视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教育工作,据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勃介绍,作为全国首个将“20世纪建筑遗产”主题纳入公选课程体系的高校,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和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主持策划了“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课程,集发展脉络、理论方法、遗产活化等多个维度,为遗产保护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了初创模式。黄星元大师对此十分赞赏,他认为,高校开设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课程实属“壮举”,只有将遗产保护与法律保障深植年轻学子心间,方能有效推进学术繁荣、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他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

        金磊在会议小结中表示,此次学术活动结合新修订《文物保护法》实施以及文化传承、建筑设计、遗产教育等相关实践,充分汇聚文物保护、建筑遗产等各方人士坚持“保护第一”、探索合理利用、彰显传承优先等专业共识,积极拓展建筑遗产保护传承跨界融合的新思路。

        本次活动吸引了10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