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之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宁波倡议
转载自:策展研究
6月30日,2023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开幕式暨中华文化与现代制造创新发展大会在宁波举行。开幕式上,中国文物报社、中国文物学会等单位共同发布《海丝之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宁波倡议》,为海丝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发声。倡议全文如下:
“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之路)是古代人们主要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路网络,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千百年来,海丝之路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见证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也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宁波、温州、福州、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收藏在海丝沿线各地博物馆里的文物,“小白礁一号”“南海Ⅰ号““华光礁一号”“陆坡一号”等沉船遗迹,都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性倡议。10年来,海丝之路沿线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海丝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不断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在遗产调查、海洋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申报世界遗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海路迢迢,通达四方,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人类文明正是在海洋的滋养下交流互鉴,不断进步。今天的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海丝之路文化遗产,依然可以回溯两千多年来,中外先民筚路蓝缕、披波斩浪于海丝之路的壮丽篇章。我们一致认为保护、传承海丝之路文化遗产,并推动其活化利用、创新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性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我们相聚在“海丝始发港,现代文明城”宁波,共同参加以“弘扬丝路精神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2023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并就推动海丝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提出以下倡议:
1.加强遗产保护。认真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加强对于海丝沿线具有历史价值的交通基础设施、生产和贸易设施、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海丝之路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工作,特别是宁波、温州、福州、泉州、广州、北海等古港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强化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抢救濒临消失的遗产,积极推动海丝相关遗产地申报世界遗产。
2.深化阐释研究。不断完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体系,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整体价值论述,充分发掘和发挥海丝之路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意义、保护科学与技术、可持续利用与跨界融合等方面问题,努力将海丝之路文化遗产塑造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3.创新展示传播。进一步加强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博物馆建设,着力策划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设计新颖的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精品,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传播海丝之路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培育海丝文化遗产主题IP,讲好海丝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4.强化交流互鉴。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加强海丝之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世界古港城市和海丝沿线重要遗产地的对话机制,积极参与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程和联合考古项目,联合打造海丝之路主题精品国际展览项目,依托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基础,为海丝之路文化遗产提供传播、推广平台,促进海丝之路文化交流合作。
5.搭建合作平台。立足宁波“海丝起始港,现代文明城”的文化资源优势,搭建海丝之路文化遗产基础数据平台、商业授权平台和产业合作对接平台,发起设立海丝之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中心,吸引海丝之路沿线地区文化遗产地、博物馆、文化机构、专业企业,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共同参与海丝之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6.坚持科技赋能。促进海丝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建设海丝文化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完善海丝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海丝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海丝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上海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作为倡议发起单位,将共同推进倡议内容的落地实施,不断加强与海丝之路沿线地区文化遗产地、博物馆、文化机构、专业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海丝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