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村镇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发现中国古村镇”系列活动线上启动

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北京金镜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央视新闻客户端、环球时报作为媒体支持的“发现中国古村镇”系列活动,于2月4日在北京线上启动。
本次活动将围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两大主题,以形态丰富的古村镇为服务对象,整合媒体、学术、融资等领域资源,为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传播、规划、营销等方面支持,帮助各地尤其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打造有效的文化抓手。活动为期两年,期间将为至少50个古村镇提供服务支持。
古村镇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视频致辞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表示,作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载体,古村镇在“双循环”格局构建、城乡关系调整、文化传承等领域,将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对于这一文化遗产类别的保护与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文化遗产不应当再锁在库房里,应该回归人们的生活。只有让人们,特别是广大年轻群体亲身感受到古村镇等文化遗产的魅力,他们才会发自内心地、主动自觉地关注和保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承。”单霁翔说。
目前,全国一共有6819个古村镇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799个古村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还有一部分富有价值的古村镇未被列入国家名录。
不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古村镇仍面临着衰落甚至消失的危机。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国珍致辞

“古村镇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着人口流失、建筑颓废,信息、资金匮乏,产业、设施老化等问题,尤其是缺乏追随时代潮流、市场需求的发展主题及落地项目。”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国珍说。
据与会专家介绍,古村镇的当代发展,集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随着人口与资源加快向城市集中,农村人口进一步流失,古村镇“空心化”程度加重;
其次,在运营、宣传等方面,没有找到契合自身历史文化基础的发展主题。要么模仿照抄,脱离自身实际。要么坐吃老本,创新不足。
此外,古村镇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普遍缺乏升级发展的充足资金。
郑国珍表示,针对古村镇面临的问题,“发现中国古村镇”活动,有的放矢地整合了多领域资源,致力为各地古村镇,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古村镇提供支持服务。在展示中国古村镇和谐自然之美、淳朴人文之美、厚重历史之美的同时,加快它们与时代潮流、政策导向、社会需求、村落企划的接轨、融合与发展。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现场致辞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在现场致辞时表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传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媒体宣传要更加重视乡村、了解乡村,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打造跨平台的传播能力。作为“发现中国古村镇”系列活动的媒体支持单位,环球时报愿与全国媒体一道,新老媒体一起发力,用全媒体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乡村的故事,为中国古村镇的振兴,为中国的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四川泸县、福建邵武地方代表推介本地古村镇

启动仪式上,四川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冯秋兰、福建邵武市副市长李义,分别对屈氏庄园、和平古镇进行了推介,展现了古村镇不同于普通村庄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摆脱贫困面貌的中国乡村,需要有力的工作抓手,来完成新旧阶段的衔接和过渡。兼具三农与文旅属性的古村镇,非常适合担当这一重任。希望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帮助中华文明这根古老脉络,抓住时代赋予的新生机遇。”单霁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