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保护技术与修复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年会暨土遗址保护及材料应用研讨会召开
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保护技术与修复材料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保护技术与修复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年会暨土遗址保护及材料应用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元,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王军,山东省文旅厅文物处处长王守功。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保护技术与修复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胡东波主持开幕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单位代表,共6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同时进行了线上直播。
黄元在致辞时说,文物保护技术与修复材料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积极推动文物保护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进步,通过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相继开展广东“南海一号”木构脱水保护研究试验、南越国水闸遗址木构文物脱水保护试验、山东齐国古城殉马坑马骨摸拟复原保护试验、齐长城(长清段)本体保护展示试验,以及福建晋江安平桥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人才,体现了专委会的责任担当。他强调,专委会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彰显社会责任,紧扣功能定位,发挥平台和桥梁作用,努力把专委会建设成为具有行业号召力、学术引领力、社会辐射力的团队组织。
保护材料一直是土遗址保护的难题,研发出合适、有效、安全的保护材料是几代文保人不懈的追求。在由安徽博物院原副院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郑龙亭,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汪万福共同主持的土遗址保护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上,王菊琳、李玉虎、项瑾斐、葛川、房立民、杜慧茹、孟诚磊、何静8位代表先后做学术演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一直致力于保护材料研究,针对土遗址发生严重盐害风化、酥粉、脱落、腐蚀损毁原貌,甚至坍缩等问题,研发出一种无机微量沉淀加固材料。研讨会上,他介绍了这种材料作用于土遗址的透水、透光、透盐等性能,以及自研发以来在西安半坡遗址、唐皇城墙含光门等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效果。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项瑾斐以海昏侯刘贺墓园保护展示工程为例,以考古信息为依据、以价值阐释为核心,从方案阶段、现场试验到竣工效果等几个方面,分析考古遗址展示工程对新材料选择的原则和要点,并介绍了山东灵岩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研发的高强无机纤维材料的应用情况。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菊琳介绍了他们在山东定陶 M2 汉墓版筑遗迹(夯土)保护方案前期试验研究,广州集晟文化遗产保护顾问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杜慧茹以广州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保护研究为例,分享了潮湿环境下的遗址保护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在实地调研齐长城遗址源头保护展示项目、山东灵岩文创基地之后,11月22日召开了高强无机纤维材料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马清林主持。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研发单位山东灵岩研发中心的汇报,肯定了该材料在遗址保护展示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